女篮大胜,很容易让人想及4件事:一是曾在国际赛场称雄一时的中国女排;二是曾在国际赛场叱咤风云的“铿锵玫瑰”中国女足;三是刚刚在2019年男篮世界杯折戟沉沙的中国男篮;四是在国际赛场难求一胜的中国国足。
世间万事,就怕有比较。一比较,就有了太多的尴尬。
如果再继续对比下去我们还会发现这样一些更为尴尬的数字:
900万,2019年CBA联盟球员的“工资帽”,但像易建联、周琦这样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千万级球员显然并未完全受此限制,更何况CBA球队发钱的名目繁多,赢球奖、年终奖等,球员实际收入显然并不少。
500万,女篮全队年薪,最高的50万左右,最低的10万元上下,全队年薪加起来,也就是周琦的四分之一左右。
推及开来,还有一个更为尴尬的数字:
1.13亿,国足规划球员艾克森的年薪;3531.4万,国足第二高薪姜至鹏的年薪……
再对比一下这些女篮与男篮、国足的战绩,这个数字是不是带着浓重的嘲讽意味,让我们禁不住怀疑,那句食君之禄,替君分忧是不是真的过时了?
我们的竞技体育发展经过了漫长且曲折的道路。但正所谓前途光明,看不见;道路曲折,走不完。在市场经济浪潮下,在美国职业体育大获成功的刺激下,诸多仁人志士开始反思“举国体制”的弊端,并将中国“三大球”的萎靡,统统归结为市场化、职业化的不足。
于是,我们的体育事业开始了漫长且艰难的市场化、职业化之路,CBA、中超可算是业界翘楚。为了增强对比效果,仅仅讨论CBA。
CBA推行市场化、职业化以来,可谓钱财滚滚。西有新疆,一掷千金,老板自身喜爱篮球,出手阔绰,夺冠送豪车,球员高工资,球队一年投入近亿元。东有上海,球队新东家就是不差钱,东挖西撬,李根、董瀚麟、罗汉琛等人纷纷招至麾下。北有辽宁,连詹姆斯的“师弟”都从大洋彼岸来投。
联盟经济效益也是水涨船高。在男篮主席姚明牵线搭桥之下,CBA赞助商也是慷慨解囊,近亿元的赞助费几创下新高,还有几亿元的转播合约,这都让CBA联赛在“资本”隐隐成为了亚洲第一。
是的,划重点,是在“资本”上。
热钱的涌入,让CBA球员的工资水涨船高。新疆以2000万元高价签下周琦时,不仅国内一片哗然,连NBA球员都纷纷表示羡慕之情,号称湖人锋线超级新人的库兹玛一年才有197万美元。
但市场效益的提升,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篮球荒漠”的地位。羸弱的篮球基础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喊了多年的青训,仍停留在美好蓝图之上。形同鸡肋的大学生联赛,甚至还不如隔壁小国菲律宾来的有意思。通过大学生联赛进入CBA的球员更是屈指可数。
我们在讨论CBA市场化、职业化发展之路的时候,总是喜欢性地与NBA进行对照,并将其奉为模板,毕竟美国那是当今世界篮坛当之无愧的霸主。但女篮却给了我们另外一个启示:这条路是不是真的符合我们?
是的,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对NBA的学习只能是表面上的,是借鉴性的,不可能是从根本上进行推到性重建的,这就像一座破房子,只能参照豪华别墅的样子进行装修,却不可能完全重建。
牵涉到诸如教育、民政等等,部门太多,需改变的太多——正如一个段子所讲,我们只需要把篮球列入高考加分项目,青训的问题立马就解决了——可,这可能吗?
所以,多年来也许我们对美国式的市场化、职业化之路的学习和探索,也许只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式的临摹而已,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及篮球发展的根本。
热钱的涌入,不单没有让我们的职业体育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反而滋养了一批在国内赛场无所不能,国际赛场一无所能的“高薪低能”型球员——或许有些偏激。
再回看男篮最为辉煌的时刻: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男篮与美国人鏖战整场,历史性杀进八强,刘玉栋、巴特尔、李楠、胡卫东等等,哪一个曾是金钱的受益人?但他们所创造的辉煌,又如何不能让如今的男篮感到惭愧?
同样在国际赛场取得佳绩的女篮,哪一个又是高薪的受益者?
是的,这才是我们通过女篮该反思的一点。
我们的市场化、职业化之路是走了,但似乎是走在另外一个极端了,或者说,走在岔路口上了,我们集中于联盟、球队、球员的市场化上了,把CBA打造成了“聚宝盆”,球队打造成了“投资商”,球员打造成了“淘金者”,而真正需要市场化、职业化的训练体系、人才选拔机制、群众性体育项目发展等等,却丝毫没有改变。
这,造就了我们职业联赛红红火火,国际赛场凄凄惨惨的境遇。
这样一切向钱的市场化、职业化,还不如不创新呢!看看人家女篮,联赛影响小,工资拿得少,不一样为国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