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之前,有录像证据以来,NBA出过五个“0秒绝杀送走系列赛”:
1986年桑普森托球绝杀送走湖人,火箭双塔进总决赛。
1989年乔丹悬空“the shot”送走骑士。
1997年斯托克顿面对巴克利补位三分球绝杀带爵士进总决赛。
2014年首轮利拉德首轮送走火箭。
2019年利拉德首轮送走雷霆。
今天我们看到了第六个。
以莱纳德这个系列赛的高标准而言,前三节他打得不算好:30投10中,26分而已,还有两个球是招牌的龙爪手抄球反击。
因为是第七场,大家都打得很尴尬。费城还是用西蒙斯堵莱纳德,恩比德主防西亚卡姆同时护筐。猛龙还是不让恩比德进禁区。费城还是用哈里斯和吉米·巴特勒打单边二人转,让恩比德和雷迪克走二人转,拉开空间后,给西蒙斯篮下喂饼。
西亚卡姆依然无法摆脱心魔,除了接挡拆走了个篮下外,基本绕着恩比德走,中投都胆战心惊。洛瑞和加索尔还是启动挡拆为名,给弱侧莱纳德出球找机会。伊巴卡倒是终于有了投篮手感,好像西亚卡姆第一场的决心都灌给了他似的。巴特勒碍于拥挤的空间,只能强投。恩比德一直在用面筐折腾加索尔:虽然他也坐不进篮下,但好歹造成了杀伤。
以及:范弗里特今天打出了系列赛七场比赛里,第五场0投中。
所以莱纳德前30投10中是有道理的:他每次让过西蒙斯就会看到恩比德。虽然他这个系列赛已面对恩比德投中了无数个球,但每个都不容易:那毕竟是东部第一禁区魔王。而莱纳德今天三分球又不太准。
跑个题说下西边。
开拓者对掘金的第七场,利拉德13分,CJ麦克罗姆——之前主场场均27分、客场场均16分的CJ——在第七场客场轰下了37分。
这个系列赛,利拉德七场场均25.1分,CJ场均26.4分。CJ还高一点。
利拉德的转移球、借挡拆、无限远射,CJ都比不上。但何以CJ偶尔可以比利拉德有效?——去年季后赛对鹈鹕也是。
今天掘金对利拉德的防法:克雷格高位领防掐超远射,利拉德找掩护则约基奇上线延阻,逼利拉德朝底线走,然后失去平衡的后仰投篮。
所以利拉德前6投0中,开拓者三分前10投0中,掘金一度领先到17分。开拓者前24分里,CJ自己13分。掘金锁了三分线和禁区,只给中近距离有机会。
而CJ擅长的,就是这种大幅度突破后的一对一中距离玩法,以及妖异的近筐上篮。利拉德于是让出球权,让CJ接管。
最后CJ锁定胜局的一球,是个撤步中投:很古朴,但有效。开拓者三分球26投4中,但依然晋级了——除了掘金第三节莫名其妙忽然放一堆替补上来让他们追分外,便是CJ的中距离和撕掩护强突。
莱纳德第四节,又开始找恩比德了。
先单挑西蒙斯一个,急停中投。再找挡拆欺负恩比德。
这里有个细节:这里摆脱面对恩比德远射时,为了跳得高一点,莱纳德加了个跳步。这个甚至不一定是他看乔丹或科比的录像带学来的(这俩不喜欢跳步)——七年前,西部决赛杜兰特面对他时,就爱用这招。
以及最后,这个后仰出手,送走了费城76人。球进时,恩比德一下子就垮下来了:他的好胜心,还是毋庸置疑的。
十八年前东部半决赛,多伦多猛龙vs费城76人。当日常规赛文斯·卡特场均28+6+4年度二阵,是为猛龙队史顶尖表现。对费城系列赛,卡特第三场50分包括创记录的9个三分球,全系列赛场均30分6篮板6助攻,只在第七场最后,射飞了绝杀远射。
这个系列赛,常规赛27+7+3的莱纳德没有单场50分,但是七场下来场均34.7分。超越卡特,猛龙队史最佳系列赛。
卡特当年面对的是东部第一大山穆托姆博,莱纳德面对的是东部第一大山恩比德——还射进了当年卡特没射进的绝杀。
很巧的是:当日在东部决赛等这组胜负的,也是密尔沃基雄鹿——那是雷·阿伦、大狗和卡塞尔的雄鹿。
我们都看到了,过于依赖远射或罚球的效率战略,在常规赛,针对角色球员是有效的;但中投这个活,依然有意义,尤其对巨星而言。
角色球员不会中投没关系,他们能拉开空间就行;但巨星要形成杀伤,除了三分与禁区外,还是得有一手中投。西边的CJ,北边的莱纳德,以及受伤之前本季季后赛杀神附体的杜兰特,都在印证这一点。
过去两年,总决赛MVP都是联盟最强中投手,这也不是偶然。当然说到这里,德克和科比就会看着自己的总决赛MVP奖杯微笑了。
这也是猛龙与雄鹿争锋,真正的优势所在。论三分论多点进攻论防守,猛龙都不如雄鹿。但只要锁住禁区,并将比赛拖到最后5分钟,全NBA现在健康的人里(杜兰特还在养右小腿),没有比莱纳德更难防的家伙了:因为他的脚步,总能给他找到中投机会;而他今天第四节9投6中,中投仿佛机器一样。
如开头所述,今天莱纳德这是第六个“0秒绝杀送走系列赛”的传奇。值得一提的是:
桑普森送走湖人,五场;斯托克顿送走巴克利,六场。利拉德送走火箭和雷霆,哪怕不进,也还有一场留着。
但1989年乔丹送走骑士、今天莱纳德送走费城,都是生死战:进则晋级,丢则回家。
系列赛生死战0秒送走,可能真只有乔丹与莱纳德这两个案例。
“莱纳德可以在攻防两端做到迈克尔·乔丹可以做到的事。”
——2015年12月,格雷格·波波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