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99,即便再铁杆的火箭球迷,恐怕也不会料到火箭会在西部半决赛首战给予马刺如此凶猛的迎头痛击。火箭在这场比赛中展示了“魔球理论”的精髓,全场的126分没有1分来自中距离,而是靠三分球拿到66分,罚球24分,禁区攻击获得36分,可怕的“魔球”将马刺砸得头晕眼花。
西部半决赛火箭vs马刺G1,火箭投篮点示意图
完全放弃中投,靠三分球、罚球和禁区得分搞定比赛,这对于火箭来说轻车熟路。2月26日142-130击败森林狼一战,火箭的142分同样没有中投得分,66分来自三分球,32分来自罚球,另外44分是在禁区得到的。“魔球理论”,这个曾被专家认定在NBA行不通的数据体系,如今在NBA成为赢球神器。
魔球(Moneyball)究竟是什么?
迈克尔-刘易斯在2003年出版的《魔球:逆境中制胜的艺术》
魔球理论来自美国著名文学作家、财经记者迈克尔-刘易斯在2003年出版的《魔球:逆境中制胜的艺术》(Moneyball: The Art of Winning an Unfair Game)。刘易斯在书中以美国职棒大联盟的小球队奥克兰运动者的建队模式为例子,说明数据建模的方式是创立最合理阵容的理想途径,而传统的通过考察和试训选拔人才的理论并不科学。
布拉特-皮特主演的电影《点球成金》
刘易斯的这本书在2011年拍成了电影《点球成金》(Moneyball),由著名影星布拉特-皮特主演。皮特饰演的比利-比恩是奥克兰运动家的经理,他效力的球队输给了财大气粗的纽约扬基,这令比恩非常难过,雪上加霜的是,由于队内资金不足,三名主力球员被其他球队高薪挖走,奥克兰运动家的前景一片迷茫。一次偶然的机会,比恩认识了耶鲁大学的经济学硕士彼得-布兰德,一个从未在职业棒球领域工作过的白人胖子,别看布兰德毫无运动员气质,但他是数据高手,能够用数据模型解读比赛。
布兰德告诉比恩,想获得比赛胜利最重要的就是得分,而得分的关键是上垒,所以上垒就是球队需要关注的数据,通过这项数据找到真正需要的球员,这就是“魔球”。比恩十分欣赏布兰德的理论,并决定以此为基础打造球队,而他的这个做法在球队内部引发了强烈的反对声音。
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比恩拿出了引援名单,球探们对于名单上的每个人都不屑一顾,在这些老练的球探看来,比恩看上的这些球员不是有伤病史,就是性格乖戾,或者技术上有缺陷。面对球探们的反对,比恩和布兰德拿出他们的数据,回答一句:“他会上垒呀。”以数据选人的模式气得老球探们浑身发抖,几乎要和比恩大打出手了,他们难以理解像布兰德这种没打过职业棒球,也从未在职棒领域从事过任何工作的人,拿几张纸就能在建队方面指手画脚,这简直是外行管内行必将失败。
比恩和布兰德顶住了压力,他们以数据为基础,召集了一批看上去各有缺点但优点鲜明的球员,打破传统的运营模式,在质疑和批评中走向成功,打出了史诗级的20连胜,验证了“魔球理论”的合理性。
莫雷魔球三要素
火箭总经理莫雷的“魔球理论”
“魔球理论”在NBA的推广,与一个人密不可分,那就是火箭总经理莫雷。莫雷是一位没有打过职业篮球的白人胖子,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的他是一位数据分析专家。对于篮球体系,莫雷通过数据模型,建立了一套理念,正如电影中的布兰德以“上垒”为棒球“魔球理论”的核心数据,莫雷将“魔球理论”运用到篮球时重点是三分球、制造犯规罚球以及攻击禁区,这些是最有效的得分方式。
在莫雷的“魔球理论”中,中投是效率很低的投篮方法,难度高于攻击禁区和造犯规罚球,投进了只不过是两分没有三分球拿分率高。从节奏方面来看,莫雷“魔球理论”追求高速度,莫雷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球队在24秒进攻时间内越早出手,投篮效率越高,尤其应该注重攻守转换的机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获得无人防守上篮或者投三分的良机。
莫雷在2007年担任火箭总经理,但他的“魔球理论”并没有在赛场上立即得到施展,因为当时姚明是火箭核心球员,火箭还是要以阵地战为主,提速并不现实。在姚明退役后,“魔球理论”在火箭全面铺开,哈登加盟后的首个赛季也就是2012-13赛季,火箭以每48分钟98.64回合成为联盟比赛节奏最快的球队。在2013-14赛季和2014-15赛季,火箭的比赛节奏分列联盟第五和第二位。
“魔球理论”在火箭全面贯彻,从2012-13赛季开始至2014-15赛季,火箭三年中场均三分球命中数两次联盟第一,一次联盟第二,场均罚球数一次第一,一次第二,另外一次是第四,场均禁区得分两次第二,一次第三。火箭的战绩不断提升,2014-15赛季三分球命中数第一,罚球第二,场均禁区得分第二,火箭杀入了西部决赛。
2015-16赛季,“魔球理论”在火箭遭遇瓶颈,球队的比赛节奏由之前一年的第二位降到第七位,场均三分球命中数由第一滑落到第三,场均禁区得分由第二跌落到第八。结果,火箭勉强挤进季后赛,首轮就遭淘汰。
当莫雷遇上德安东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