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NBA录像网 > NBA新闻

中国男篮教练在美国给人裹脚按摩 一小时只挣5块

NBA新闻 NBA录像网 2017-11-10 14:16 热点:0 评论:0

本文关键字:#NBA新闻

不能继续当教练,张卫平虽然有些遗憾,但也没怎么太当回事。按他的性格,过去终归已经过去,人一定要往前走。不管怎样,先要找到一份工作养活自己。

当时,张卫平的大姨夫邹谠在芝加哥大学担任政治系主任。邹谠是国民党元老邹鲁之子,是一名卓越的政治学者,出版过六部学术著作及多篇学术论文,曾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名誉教授、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理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高级研究员。作为北美最著名的四大“中国问题”专家之一,他曾出版过一本名为《America's Failure in China(美国在中国的失败)》的著作,被美国驻华使馆列入所有工作人员的必读书目。邹谠毕业后即留校任教,一生桃李遍布天下。国民党前任主席连战在芝大读博期间,他的博士生导师就是邹谠。后来,大姨夫、大姨还曾担任连战的证婚人。

中国男篮教练在美国给人裹脚按摩 一小时只挣5块

大姨夫邹谠、大姨曾担任连战的证婚人

大姨夫亲自带着张卫平去见分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向他做了一番介绍:这是自己的外甥,目前在咱们学校“陪读”,看能不能给他安排个工作?副校长过去也是大姨夫的学生,见了导师毕恭毕敬,很客气地找张卫平了解情况,问他有什么技能,可以做哪些工作。

八十年代国门初开,人们对国外生活的想象充满了未知的不确定感。对当时要出国打拼的那些人来说,最好能在出国前掌握一门手艺,这样在必要的时候,能够以此来谋个生路。张卫平也不例外,出国之前,他跟着北京队队医学会了按摩,对中医讲究的经脉穴道有了一些了解。眼下副校长既然问到,他就老实回答:自己在中国当过篮球教练,会一些按摩技术。

副校长一听张卫平有体育从业经历,技能也对口,马上安排他去找主管体育相关部门的人事主管。见了体育部门人事主管,张卫平刚要报出推荐人的名字,对方赶紧一摆手:“您这推荐人太硬了,不用多说,就说说你会什么吧。”张卫平如是这般又重复了一遍。人事主管又问:“你有从业执照吗?”张卫平初来乍到,当然不可能有美国的从业执照,如实相告。人事主管想了想:“既然这样,我们有个半职的trainer职位,一小时5美金,你有没有兴趣?”

当时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是1:10左右,一小时5美金相当于50元人民币。张卫平出国前一个月工资120元,在国内已经属于高收入群体,但如今两个多小时就能挣国内一个月工资,于是欣然接受。就这样,张卫平来到大学校队的“Training Room”,干起了半职的“Trainer”工作。

“Trainer”翻译成中文叫“训练师”,但实际上更接近于“队医”,主要工作就是在场边拎个冰桶,随时上前给队员做个冰敷什么的。再有就是要用绷带给球员裹脚,篮球、橄榄球等各个运动队轮着来。当时一起工作的有好几个“Trainer”,大家彼此分工协作,但半天下来怎么也有好几十号人,每人两只脚,工作强度着实不小。裹脚的流程大致是这样:先拿薄薄的海绵在脚上轻轻裹上一层,然后用绷带反复缠裹,在有旧伤的部分还要格外加固,再套上袜子、鞋子,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一开始张卫平也不会,但他越是不会越愿意勤学苦练,最终熟能生巧,几个月下来用过的绷带长度超过几万尺,手法也越来越娴熟。

除了裹脚、冰敷,张卫平还经常给队员做一些按摩,帮他们缓解高强度运动之后的肌肉紧张。专业运动员们的大肌肉群都很发达,刚练完特别容易僵硬,一般“Trainer”用手指手腕力量去做按摩几乎是隔靴搔痒,这时就体现出“张氏按摩”的独特之处来。他身体结实、胳膊有劲儿,本身又是运动员出身,常年接受专业的康复理疗,接触多了也就有了一定经验,再加上出国前还接受过专业的中医按摩培训,熟知各类人体穴位。几方面因素结合起来,让张卫平的按摩手法与众不同,他常常架起胳膊肘去揉搓运动员的穴位,把队员们痛得大呼小叫。但按摩过后,队员们普遍觉得疲劳尽除,身体感觉特别舒服,都冲着张卫平直竖大拇指。张卫平的这手按摩绝活儿后来远近闻名,以至于后来成了全队最受欢迎的“Trainer”,每天找他做按摩的队员都排成了长队。

对有些人来说,一个堂堂中国国家队教练,到了美国却只能在一支大学球队给人裹脚,这种身份上的落差可能会很难接受。但张卫平却好像没有这么多想法,他原本也没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如今刚到美国就能挣钱养家,而且不用像别人那样去餐馆打黑工,工作虽然辛苦但心情很放松,闲暇时间还能看看乔丹的比赛录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每天都开开心心。

上世纪90年代,国内曾流行过一部名叫《北京人在纽约》的电视连续剧。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如果你爱他,请送他来纽约,因为这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也请送他来纽约,因为这里是地狱。”把台词里的“纽约”换成“美国”,就是当时中国人在美国打拼的真实生活现状——“天堂”和“地狱”相互交错,爱恨交织。其实,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事人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

当时有一个从中国大陆来的访问学者,在国内是主刀医生、学术权威,什么疑难杂症都是他操刀,到了芝加哥大学,正赶上这里做全美第一例肝移植手术,心想自己在国内不知道做过多少例了,结果在这里只能场外观摩。时间一长,他的心理就不太平衡,最终选择了提前回国。

同样的事情不可能发生在张卫平身上。他本来就不是一个容易胡思乱想的人,工作一忙更是专注于业务本身,只想着怎么能尽全力把手头的工作做到最好,根本没有闲暇时间想东想西。另外,对任何一件事,他都更倾向于看到其中积极的一面。比如“Trainer”这份半职工作,有些人可能会嫌弃工作时间不够稳定,但张卫平却觉得,自己因此多了不少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用来继续强化英语能力,简直两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