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平来到美国与家人重聚,左起分别是二姨、大姨、七姨
1988年底的某一天,一架从中国北京起飞的飞机缓缓降落在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张卫平拖着行李箱阔步走出航站楼,等待着他的是崭新而又未知的美国生活。
选择美国作为人生的下一站,对张卫平来说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决定。当时,他的前妻正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对自己一向照顾有加的大姨一家也在这所学校。篮球教练事业暂时遇到挫折,倒正好有了机会去美国跟家人团聚,倒也不亦乐乎。
1974年,张卫平赴加拿大参加比赛,在异国他乡与大姨、大姨夫一家团聚
在此之前,张卫平曾来过美国两次。第一次是在1978年,跟随中国男篮国家队造访5个城市,先后去过洛杉矶、旧金山、华盛顿、纽约等地。第二次是在1985年,按照国家队教练组的安排,跟宋晓波等五六名教练一起,赴印第安纳大学观摩名帅鲍比-奈特的训练教学。两次来美国,差不多都呆了一个月左右。
之前两次来美国,张卫平的衣食住行都有组织来安排,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打球、学习上,其他一切事都不需要自己操心。这一次却截然不同,不再有任何组织能为他遮风挡雨,什么事都得靠自己亲力亲为。
稍事安顿之后,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马上接踵而来:找工作。
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中美两国在经济文化水平上的差距还非常大。对上世纪80年代远赴美国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不管之前在国内有多么风光,到了美国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放平心态,想方设法让自己能活下去。受签证类型限制,当时不少人甚至只能偷偷在小餐馆“打黑工”,靠刷盘子洗碗之类的工作维持生计。
张卫平倒一天也没打过黑工,他拿的签证类型是“访问学者家属”,按照美国政府的规定,访问学者本人不允许工作,但其配偶却拥有跟美国人相同的工作资格。因此,张卫平可以堂堂正正地寻找各种工作机会。
张卫平是美国篮球教练员协会成员, 每年都会受到该协会寄出的资格认证卡片, 凭借这张卡片,可以定期获得协会的杂志刊物, 还能到NCAA最终四强赛的现场观赛
张卫平曾给美国篮球教练员协会写信求职,协会执行主席回复,该协会不直接提供工作机会,但为他介绍了一个去西北大学面试的联系方式,只是苦于当时语言能力还不过关,最终只能遗憾放弃
张卫平毕竟干了二十多年篮球,对这项运动感情很深,如果在美国也能继续从事篮球相关的工作,那自然再理想不过。在国内担任中国男篮国家队教练期间,他就已经是“美国篮球教练员协会”的认证成员,工作履历和成就都获得了美国大学篮球界的认可,只是需要有一个机会才能“登堂入室”。如果能够有人帮忙引荐,那自然事半功倍。
张卫平想到三年前的印第安纳大学之旅,自己跟鲍比-奈特教练曾多次深入交流,彼此印象都不错,于是提笔给这位名帅写了一封自荐信。先做了一番自我介绍,接着试着探询,看能否在印第安纳大学找到一份助教工作。过了几天,奈特教练亲自给他回了信,婉拒了他的询问:“很感谢你的关注,但美国篮球界竞争激烈,很多本土教练都找不到工作,我这儿暂时没有空缺,很抱歉不能帮到你。”
奈特在信里给他指了一条路:“既然你现在住在芝加哥,为什么不试着联系一下公牛队?总经理克劳斯的电话是多少多少,你可以给他打电话。”当时“飞人”乔丹在NBA联盟正炙手可热,公牛队教练组由名帅道格-柯林斯、菲尔-杰克逊等人组成,想来也不可能接受一位完全没有美国篮球背景的中国教练,张卫平只好放弃了当教练的想法。
鲍比-奈特教练给张卫平的回信
当时不仅是张卫平不可能在美国篮球界谋得一席之地,就连曾带队在1972年奥运会上爆冷击败美国的前苏联国家队主教练、已经入选“篮球名人堂”的名帅康德拉辛,哪怕明确表示不要工资、免费带队,去了美国也是一样无人问津。毕竟,这里是篮球运动的发源地,是全世界职业篮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对来自其他国家的篮球教练难免存在一些不信任感。